一、我国《刑法》关于洗钱罪的规定
我国《刑法》第一百九十一条洗钱罪规定,为掩饰、隐瞒毒品犯罪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、恐怖活动犯罪、走私犯罪、贪污贿赂犯罪、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、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,有下列行为之一的,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严重的,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:
(一)提供资金账户的;
(二)将财产转换为现金、金融票据、有价证券的;
(三)通过转账或者其他支付结算方式转移资金的;
(四)跨境转移资产的;
(五)以其他方法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。
单位犯前款罪的,对单位判处罚金,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,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。
二、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意义
1. 预防金融风险:开展反洗钱工作,有利于及时发现和防范金融洗钱风险,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2.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:加强反洗钱工作,可以有效阻断犯罪资金的流动,保障国家经济安全。
3. 打击犯罪活动:落实反洗钱工作,可有效揭露犯罪行为,打击犯罪活动。
4. 创建良好信用体系:加强反洗钱工作,有助于规范社会经济秩序,提升社会信用,创造良好信用体系。
三、反洗钱工作与学生的关联
反洗钱究竟与学生有什么关系?
日常生活中,学生多是金融市场的“新手”,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成为洗钱活动的潜在目标。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,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,如网上银行、第三方支付、虚拟货币等,这些便捷的金融工具,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活动。学生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,金融知识相对匮乏,容易成为洗钱犯罪分子的潜在目标。比如,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以高额报酬为诱饵,诱导学生提供个人银行账户或身份信息用于非法资金流转。
因此,提高学生的反洗钱意识,帮助他们识别和防范洗钱风险,尤为重要。
四、学生群体面临的洗钱风险
1.个人信息泄露:青少年学生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,随意在互联网上分享个人敏感信息,如身份证号码、银行账户信息等。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,就可能被用于开设虚假账户,进行洗钱活动。
2.社交媒体诈骗: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诈骗活动日益增多,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青少年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,通过假冒好友或知名人士,诱骗其进行转账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,从而实施洗钱。
3.虚拟货币交易: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性使其成为洗钱活动的潜在工具。一些青少年学生可能被虚拟货币的快速增值所吸引,参与虚拟货币交易,却不知自己可能在无意中成为洗钱链条中的一环。
4.校园贷款陷阱:近年来,校园贷款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,但也存在不少风险。一些不正规的贷款机构可能要求学生提供银行账户信息作为“信用担保”,一旦学生无法偿还贷款,这些账户就可能被用于洗钱。
5.兼职工作陷阱:部分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青少年学生急于寻找兼职工作的心理,以高薪为诱饵,要求其提供银行账户或进行大额转账,实际上是在进行洗钱活动。
五、防范洗钱风险的方法
1.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:不贪图小便宜,不被非法利益所诱惑,坚信通过合法劳动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富。
2. 提高警惕
Ø识别诈骗信息:警惕任何看似诱人的优惠或投资机会,特别是那些要求立即支付大笔费用或提供个人信息的项目。
Ø注意异常行为:如果发现学校或教育机构有不寻常的收费行为或要求,及时与学校或相关部门核实。
3. 保护个人信息
Ø不随意透露: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,尤其是银行账户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。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、银行卡等重要物品,不随意借给他人使用。对于来历不明的链接、电话、短信等,要保持警惕,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。
Ø加密存储:确保个人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加密,防止泄露。
4. 学习金融知识
Ø通过学习金融知识,增强自身的理财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。
Ø了解常见的洗钱和诈骗手段,提高识别和防范能力。
5. 使用安全支付方式
Ø尽量使用银行转账、信用卡等可追踪的支付方式,避免使用现金交易,减少洗钱风险。
Ø在进行任何形式的支付时,确保交易的安全性,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操作。
6. 及时举报
Ø一旦发现可疑的洗钱行为或诈骗行为,应及时向学校、银行或警方举报。
Ø在举报时,尽量提供详细的信息和证据,帮助相关部门进行调查。